7月14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、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、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曹媛媛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。
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
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
今年以来,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,全球增长动力减弱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。从国际对比看,近些年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多次降准降息,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,政策效果也在不断累积。数据显示,2020年以来,中国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,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,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。
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,在5月份出台实施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。数量上,综合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,保持流动性充裕,加大中长期流动性支持。价格上,注重发挥利率工具的调控作用,下调政策利率,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,整治规范利率违规行为,强化利率自律管理。结构上,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,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,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,加力支持提振消费、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。一揽子政策已在1个月内全部落地实施,对提振市场信心、稳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,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“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,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。”邹澜从四个方面概括: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;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;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;四是金融市场韧性增强。据披露,1至6月,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.3%,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;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为3.1%,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。
信贷结构方面,闫先东介绍,从行业投向看,贷款行业结构持续优化。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、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。此外,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领域贷款呈现总量增长、覆盖面扩大的特点。他介绍,5月末,绿色、普惠、养老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.4%、11.2%、38%和9.5%。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,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。服务企业和个人共计7839万户,比上年同期增加588万户,其中,服务企业440万户,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户。
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,邹澜表示,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,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,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,更好地推动扩大国内需求、稳定社会预期、激发市场活力,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。
其中,总量方面,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,保持流动性充裕,使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、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,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总量环境;结构方面,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,聚焦科技创新、扩大消费、民营小微等方面,强化政策协同联动,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;传导方面,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,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,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防范资金空转,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;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,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,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,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,健全可置信、常态化、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,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。
突出支持科技创新、提振消费等主线
在本次发布会上,央行也回应了此前发布的一些政策的落地成效。
“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的重点任务。”彭立峰表示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,前期发布了《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》,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,满足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多样化融资需求,具体包括支持增强消费能力,培育消费需求;构建支持消费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,全方位满足消费市场主体融资需求;聚焦消费重点领域提供精准金融支持,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;加强基础金融服务,助力优化消费环境,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。
彭立峰强调,服务消费是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的关键,在创造和吸纳就业方面也具有优势。我国商品消费发展比较充分,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比重与国际水平基本是相当的,而服务消费相对不足,发展空间比较大。当前,服务消费市场需求比较旺盛,满足需求的金融支持较为充分,影响扩大服务消费的短板主要是供给。所以,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,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住宿餐饮、文旅体娱、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加大高质量供给,补齐短板,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,推动形成“供给创造需求、需求牵引供给”的良性循环。
围绕科技金融,特别是创新推出的债券市场科技板,曹媛媛披露了两组数据,关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,截至2025年5月末,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达到1.7万亿元,是2024年末的1.9倍;发放贷款余额6140亿元,累计支持1.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,为3983个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。关于债券市场科技板,从5月份推出以来,截至6月30日,债券市场已经有288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000亿元,其中,银行间市场发行超过4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,既促进了新兴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,也为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“在科技创新债券的三类发行主体中,股权投资机构是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,但是这些机构往往是轻资产的机构,投资周期比较长,以前这类机构较少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,投资人对于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债券也比较审慎,他们的融资成本实际上也相对比较高。”曹媛媛补充说,为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,专门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,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,与地方政府、市场化信用增进机构一道,为股权投资机构发债提供担保、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一系列增量的支持。此外,风险分担工具也通过直接投资方式,支持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。截至6月30日,银行间市场共有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53.5亿元,其中,有5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获得了风险分担工具的增信,实现债券期限更长、发行成本更低、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等目标。
彭立峰还回应了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相关成效。他介绍,截至今年5月末,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.42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6%,近5年的年均增速超过20%;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44.95万亿元。与此同时,央行积极推动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保持流动性充裕。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,试点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,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。2025年5月,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、私人控股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是3.69%和3.45%,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.66和0.6个百分点。同时,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多元化。发挥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撬动引领作用,对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。
“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政策体系、持续加大金融资源要素投入,并助力企业高效融资对接。”彭立峰表示,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促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,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。
围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邹澜在回答《金融时报》记者提问时表示,下一步,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坚持“聚焦重点、合理适度、有进有退”的原则,在支持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基础上,突出支持科技创新、提振消费等主线,进一步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、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。
汇市、债市整体运行稳定
在美国货币政策、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,美元指数、美债收益率波动加大,对全球金融市场都产生了一定溢出效应。邹澜介绍,美元指数由年初的109上方跌至了目前的97附近,跌幅达到11%。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攀升到4.8%上方,创出了2023年12月以来的高点,最近有所回落,目前运行在4.4%左右。相比较而言,我国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,运行总体平稳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4月初有所波动,随后很快企稳。特别是5月份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以来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,稳定运行在7.2元下方。
“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元的,比如经济增长、货币政策、金融市场、地缘政治、风险事件等。当前,美元走势仍然有不确定性,但中国国内基本面持续向好,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浮动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。”邹澜表示,当前国内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,加之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下半年重启降息、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,整体来看,中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,对外开放稳步推进,人民币资产保持吸引力,跨境资本双向有序流动。
邹澜表示,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。中国人民银行的汇率政策立场是清晰和一贯的,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,保持汇率弹性,同时,强化预期引导,防范汇率超调风险,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。
对于市场高度关注的债市问题,曹媛媛表示,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运行较为平稳,预期总体稳定,市场规模稳步提升,有效发挥了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支持作用。她表示,中小银行基于自身资产配置的考虑,选择适当增持债券,增加安全资产配置,平滑经营利润波动,应该说在监管允许范围内是合理的。同时,银行自发买卖债券,对市场也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。当债券利率相对于贷款利率比较高且价格比较低的时候,银行会买入债券,有助于稳定市场。反之,当债券利率较低、债券价格较高时,银行卖出部分债券能够实现自身利润,也能够保持银行自身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。
曹媛媛同时提示,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“度”。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。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,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。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,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,关注资本充足率及市场风险。同时,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,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,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,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。
新玺配资-中国股市杠杆-实盘配资平台APP-国内可靠的实盘交易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